致敬朱治国: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典范

“从广阔的柴达木盆地到荒凉的青南高原,从壮阔的大湖之滨到富饶的河湟谷地,朱治国以勤勉浇灌信念,用担当书写忠诚,以清廉恪守初心,用生命诠释使命,将一生献给了党的组工事业。”这是《人民日报》12月27日发布的《“做人要实,干工作更要务实”——追记青海省委组织部原副部长朱治国》一文中对朱治国43年人生的总结。2022年6月11日,在青南高原上,有着22年工龄、25年党龄的朱治国用一生回答了“忠诚、干净、担当的新时代好干部”这一命题,让生命在荒凉的高原之地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

“党让干啥就干啥,接过来就必须干好”,他是对党忠诚的好干部。1999年,青海省优秀大学毕业生朱治国服从组织分配,到距离西宁市800公里以外的戈壁乡镇工作。戈壁风沙大,交通不便,吃住条件艰苦,很多人不理解他一个年轻大学生为何选择来到这里,但了解他的人却知道做出这种选择他是打心底愿意的,因为他对家乡充满热爱,因为他对“党让干啥就干啥”充满坚定。不挑活儿、入户填表、农田调研、写简报、接待群众,每天“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毫无怨言。在亲人和同事眼里,深夜伏灯工作的是他,饭后匆匆离家的是他,周末扎根单位的也是他。从乡镇到省直,从大学生干部到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无论岗位如何变动,他总是毫不犹豫服从组织安排,尽心竭力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不跟组织谈条件、讨价钱。时光变化如斯,他对党的忠诚却始终如一。作为同样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基层的年轻干部,要和朱治国前辈一样拥有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本色,以坚定的政治信仰作为基层工作的“航灯”和“指南针”,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永葆“赶考”清醒,向党和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

“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责任田’,不是‘自留地’”,他是清正廉洁的好党员。妻子在世时,他没为其工作调动找过一个人;妻子生病时,他瞒着亲人卖房筹资,没向身边人借过一分钱;妻子离世时,他强忍悲痛定下不收礼金、不烧纸、不宴请的规矩。从政22年,朋友聚会他要求绝不许带“一个外人”,亲人相处他要求“在家称兄弟,外面称职务”,他没让亲友们“沾”自己一点光。习近平总书记曾告诫党员干部“要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自己的节操”,在组织部门工作多年,为避免有人趁他不注意往车上放东西,他养成了上车前先检查车子的习惯,长期以来清风正气的坚守,使他一尘不染,把清白留在了人间。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作为年轻干部,我们要明确“公权力姓公不姓私”的思想,自觉戴好“德乃做人之本、廉乃为政之道”的“紧箍咒”,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以朱治国前辈为标杆,克己奉公、尽职尽责,勤勉奋进、一心为民,持续深化自身作风建设,守住清廉从政底线。

“少说 ‘干不了’,多想‘怎么办’”,他是实干担当的好公仆。在组织部门工作多年,青海省4149个村庄,朱治国已走完一大半。那张标记了很多村名的地图见证了他“到基层去,多走多听”的承诺。因为脚上沾满泥土,所以他才能在基层干部们困惑时,给出“行还是不行、干应该怎么干”的痛快话。从基层党建考核到干部考察,从村“两委”报酬调整调研到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从基层换届选举到党员教育培训,一桩桩一件件体现了朱治国“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实干精神。“只要有他在,上下都放心。”身边同事对他的评价更是让我们看到一个党员干部不仅肯干、还会干、能干过硬担当。作为年轻干部,我们要向朱治国前辈学习,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不怕苦、不畏难,主动到基层、到群众中去,以钉钉子精神和抓铁有痕、踏实留印的韧劲,在实地考察调研中挖掘问题存在的根本症结,对症下药,切实为群众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同时,面对工作要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斗志,主动加强学习,切实提高自身履职能力,让自己在工作中不仅“有想法”、还能“有办法”,不仅“有力气”、还能“有技术”,真正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实干家。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朱治国前辈用22年描绘了一幅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肖像图”,为年轻干部作了表率。我们要学习他的精神,把“信念之根”扎牢,把“清廉之干”长直,把“实干之叶”生茂,让“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之树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绽放绚丽之花。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灰灰,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104545.html

(3)
上一篇 2022-12-30
下一篇 2022-12-30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