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基层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社区工作者是基层工作的主力军,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社区工作者人员流动性大、队伍建设不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工作的开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社区工作任务较重。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构建和谐社区,关键在于建立和健全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社区工作者作为各项政策的基层执行者和推动者,承担着党建、综治、信访、环保、民政等大小事务几十余项,“5+2”“白+黑”成为工作常态。部分年轻的社区工作者无法适应社区工作节奏,导致价值感缺失,最终选择离职。

二是社区工作者待遇较低。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物价水平一路上涨。尽管社区工作者待遇有所提高,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不断健全,但是社区工作任务日益繁重,要求也越来越高。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无法调动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

为了建好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不断强化社区工作力量,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一是加大社区工作者培训力度。将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纳入本地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分层分类开展政策法规、业务知识和专业服务能力培训,增强社区工作者群体对社区的黏性,提高社区工作者的职业认同感。

二是建设合理的激励机制。建立按工作任务大小和所承担工作性质不同的考核标准和报酬制度,将服务质量纳入社会工作者考核体系中并实行动态管理,将量化评比结果作为工资待遇、晋升提拔等方面的重要依据。对优秀社区工作者给予一定奖励或荣誉称号以资鼓励;对工作不积极、不负责的进行诫勉谈话甚至辞退等处理;对作风懒散、推诿扯皮、办事效率低以及不作为或者乱作为的给予处分等。

三是持续推进为社区减负增效。职能部门应按照职能职责,厘清工作任务清单,剥离不该由社区承担的事务,让社区回归服务的本职定位,让社区干部能够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社区事务管理。如有需社区配合的工作,应做到费随事转,使社区工作者得到实质性的经济补助。

四是切实强化党建引领示范作用。加强和完善城市基层治理,充分发挥区域化党建共建的作用,积极宣传关于社区工作的有关政策法规,引导民众正确看待和积极配合社区工作。通过强化党建引领示范作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让群众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BlingBling✨,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121565.html

(0)
上一篇 2023-05-18
下一篇 2023-05-18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