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贤让路不是投机取巧的捷径

中央办公厅印发新修订的《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细化“下”的情形,明确下的路径,不断推进能上能下“良性循环”,为用好“能下”的利剑,树好“能上”的导向,开好“再上”的通道,提供了行动指南,基层纷纷点赞。各地在执行过程中,发现相较于以前的干部“难下”的症结,现在出现了较多干部主动“下”的现象。主动“下”的干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动力不足、得过且过、等待退休,且存在着“一下了之”“下后不为”的情况。甚至,还有把“下”当做福利,甘居“下”位,选择“躺平”。各地各单位要从严理解和把握能上能下政策规定,多维发力,让干部“上有其道,下有其责”,激励引导领导干部跳出舒适圈,推动形成良好干事创业氛围。

拧紧思想“总开关”,不以“位子”换“票子”。自公务员实行职务职级并行后,走职级路线,担责较小、待遇较好,一些干部不愿意担当的干部开始转而寻找职级晋升机会,主动要求转任职级或到压力小的岗位工作,人数逐年递增、职务层次逐年升高,且有年龄日趋年轻的趋势。一些年轻公务员正通过职级晋升方式,既逃避了工作的压力,又保留了对应的待遇,实现了明“降”实“升”。个别身为人母的女干部考虑到照顾家庭,选择退出实职转任或者晋升职级,成为一名拥有固定收入的“家庭主妇”。因此,要不断强化干部教育培训。制定中长期干部教育规划,切实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坚持理论武装、业务培训和实践锻炼有机结合,让干部全面了解政策制度,正确对待“上”与“下”。同时,适当提高干部福利待遇特别是基层一线的干部待遇,强化监督落实,从而减轻干部生活压力,提升工作积极性。

用好考核“指挥棒”,不以“无位”换“无为”。主动“下”的干部,有部分是觉得精力的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把“躺平”当作一种相对“理性选择”。有的是客观上因为身体和家庭的原因,还有的是主观上认为职位升迁无盼头、待遇落实有困难,从而工作热情消退、产生职业倦怠,不愿意再担任实职。部分年轻事业干部发展空间受限,短期内看不到改善的希望,那么就会以“躺平”拒绝充当“矿源耗材”。为此,要健全干部激励保障机制。进一步细化“基层减负”政策,并推动“基层减负”落到实处,让干部工作能轻装上阵,没有包袱。强化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工作要求,建立“失实信访举报”澄清正名常态化机制,同时,健全专项表扬、表彰机制,并作为年度考核评优重要参考,让干部学有榜样、行有示范。各级组织部门要加强对干部的思想政治建设,通过开展谈心谈话等方式及时了解干部思想动态,对考核中发现的不在状态、表现欠佳的干部,区分不同情形进行谈话提醒直至作出组织处理,让“躺平式”干部没市场。

筑牢监督“防火墙”,不以“离岗”换“离责”。担任重要岗位的干部就意味着放弃大部分的个人时间,有的地方和单位岗位职责不明确,习惯“鞭打快牛”,造成“能者”多劳、好处不见多,“庸者”悠闲、利益不见少,久而久之,“能者”也失去了动力。部分资历较老的干部受权责失衡影响,“躺平式”心理愈加严重。任务和责任不断加重,不少干部感到难以应对,产生畏难情绪,导致这些干部“从邀功到避责”“从揽政到懒政”的心态和行为方式转变,并产生主动退出领导岗位转任职级公务员的想法。因此,要从严对主动“下”的干部监督管理。对主动“下”设置硬性条件,尤其是,身居特殊岗位的,更要从严管理。严把“下”的关口,主动“下”要有正当理由,若出现不作为、懒政等作风问题,纪检监察部门要敢于亮剑,对其行使纪律处分。对主动“下”的干部,“下”后行为严格规范,统一组织抽调参与中心工作,发挥职级干部的积极作用,实现“退岗不退责”。

(陆开清)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商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114821.html

(0)
上一篇 2023-03-29
下一篇 2023-03-29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