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是时代之需

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当今时代,卓越工程人才是大国发展、科技创新、产业腾飞的重要力量。能否在全国科技创新浪潮中占据一席之地,能否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关键就在于能否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不再被西方国家在关键领域、关键技术上卡脖子。

近年来,我国工程人才培养在服务国家战略大局这一重要导向的引领下,更加注重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了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等大国工程领军人物,产出了大量战略高技术研究成果,为我国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工程人才在各行业领域深耕细作,参与工程技术创新和核心技术攻关,在原始创新和理论研究成果转化、民生领域和国防科技前沿等方面都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离不开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也是当下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这都意味着要通过高质量培养卓越工程人才不断夯实物质技术基础。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不断向前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之所以能够不断被满足,都离不开工程技术的不断进化。工程活动是人类有别于其它动物的最大特征,人类通过工程活动不断改造世界,卓越工程人才则是改造世界的先锋队。社会各界都应该对此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培养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无疑是时代的呼唤。

新时代下,卓越工程人才的培养的关键就是面向全球科技创新和现代产业体系引领工程教育的变革。既要注重科学知识、工程理论的教授,又要实现引领性人才的全方位发展。以往的工程人才教育往往注重于动手的执行力培养,而忽视了动脑的创新思维培养。这其实不利于培养新时代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因此,实现工程教育创新变革是极为重要的。

重视通识教育,提升工程人才软实力。对工程学科而言,很少有某个东西专业的、孤立的,更加强调知识的综合和集成创新。通过工程实践与科学基础的结合,工科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把工程哲学、工程史学、工程伦理学、工程美学等具有人文性质的学科纳入“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兼具创新思维、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的卓越工程人才。以课题教学为引领,通过翻转课堂、小组合作、项目全流程实现等创新型教学形态,不断提升系统思维、创新能力与团队精神。

优化师资评价,培育工程师资强队伍。以师资评价为指挥棒,引导和鼓励高校建立以工程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工程教育师资评价体系,倒逼师资队伍能力的提升,要“能讲又能做”。在各级教学名师评审中,强化教师的行业产业实践背景和工程实践经历。在高校工科教师考核与晋升中更加强调对工程经验和背景的要求。完善多渠道师资选用,积极寻求与行业头部企业的战略合作,引入企业导师队伍,构建行业前沿和教学前沿的连心桥。

强化多主体协同,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相关部门要加大对于深度参与产教融合的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支持力度,探索税收减免及政策倾斜等各类支持手段。出台针对科技园区、企业实训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等支持政策和奖励性政策,设立产教融合专项资金,支持重点领域的产教深度融合。地方高校和行业企业要建立深度合作关系,从师资队伍融合、科研项目联合、人才实训培养等各方面发力,不断构筑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工程人才培养体系。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12391,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133876.html

(0)
上一篇 2023-07-28
下一篇 2023-07-28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