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 基层工作需“三精准”

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乌江镇人民政府 陈珍

习近平主席在二〇二二年新年贺词中强调,“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对贫困有着切身感受”。对于我们党员干部而言,为人民谋幸福,是永恒不变的初心,更是不懈追求的目标。要积极响应总书记号召,强化问题意识,勇于担当作为,敢于攻坚克难,以真抓实干的过硬作风,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深入群众精准“察”,搭好感情提升链。要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了解“问题”是什么、在哪里?这就要求党员干部深入实际分析思考,坚持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察实情、晓民意,抓住问题核心。所谓问题,就是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急难愁盼”事情。正如“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就是一位用生命践行“忠诚、干净、担当”要求的好干部,他长期在艰苦地区工作,带领当地群众凝心聚力、干事创业。因此,党员干部不能埋头于材料写作、奔波在会议讲话中,脱离群众、远离群众地谈问题无异于“纸上谈兵”。而是要把大多数的时间和精力走村串户访民情,看看群众有什么苦恼、有什么期盼,弄清情况、找准症结,把前期工作抓实。

因地制宜精准“思”,筑好本领夯实链。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摸清楚阻碍农村发展的症结之后,党员干部要因地制宜,创新思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强化本领,探索多元化发展路径,夯实群众强化自我发展能力。农村各地的基础资源禀赋不同,各地的发展也要立足当地实际才能打开工作局面。比如,生态资源丰富的乡村,可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开发利用农村空置住房,发展乡村休闲旅游;而交通条件好、通信设施覆盖广的乡村,则可以在农村电商做文章。这就要求党员干部既要有干事的想法也有落实想法的能力。要向书本学习知识,向实践学习真知,向历史学习经验,向群众学习智慧。当然,发展道路千万条,群众参与第一条。党员干部要坚持农民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要发展、要出路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帮助他们学习和掌握致富的技能。

未雨绸缪精准“谋”,建好发展长效链。解决问题既要救一时,也要虑长效。这要求党员干部要做好跟踪记录、及时反馈、动态管理工作,避免问题反弹,确保群众发展的可持续性。很多长期矛盾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逐步化解,这必然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很多问题解决之后,还可能出现“反弹”甚至“恶化”。在很多贫困村,村民脱贫后又返贫的例子屡见不鲜。因此,党员干部要有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意识,为群众计深远、谋长久,防范潜在风险,巩固已有成效。“常态才能常效,长效才能长久。”一方面,要做好民情台账,建立联系群众、及时沟通的渠道,做优“售后服务”;另一方面,要认识到任何事情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把问题的解决融入日常、抓在经常。

本文信息来源自 共产党员网

(0)
上一篇 2022-02-01
下一篇 2022-02-01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