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之力 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基层安,则天下安。基层治理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是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当前,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着新矛盾、新挑战,必须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打造“和”文化,践行“德”文化,挖掘民俗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生活和社会治理,形成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打造“和”文化,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泱泱中华五千年,和谐文化万事传。以和为贵,是山东齐鲁大地传承千年的儒家智慧,是我们千年来的治国理政的理念。济南从让水泉蕴含的谦让之礼汲取支撑,借助街巷宽厚淳朴、仁义礼让的民风故事,提炼推出的“让水泉街”调解工作方法,就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融入社会治理的生动实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和”文化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深深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我们要深入挖掘“和”文化中蕴藏的治国理政智慧,融入到社会治理的各环节各领域,打造“和为贵”的社会治理品牌,鼓励引导群众先行通过调解等方式以调促和,将群众的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治理目标。

践行“德”文化,提升社区自治能力。我们要大力弘扬以“德为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群众崇善向上,在街道社区形成讲道德讲文化的氛围,潜移默化中提高群众整体道德水平,进而提升社区自治能力。威海市以量化信用积分的方式,先后针对疫情防控、文明城市创建、渔船管控等方面制定一系列奖惩措施;东营“四邻”责任社区建设有序推进,中华美德道德讲堂赢得居民点赞。这些都是将“德”文化融入社会治理,提升社区自治水平的典型模式。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充分发挥当地传统文化的优势,大力宣扬身边道德模范事例和典型做法,增加“德”文化的渲染力和影响力,探索建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新机制。因此,积极践行“德”文化,构建“德为先”的社会治理模式,擘画出一幅尚德崇礼、尊慈行孝、人民安居乐业的治理新画卷。

挖掘民俗文化,提升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社会治理工作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涉及到群众的方方面面,社会治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群众的生活质量,群众最有发言权。因此,社会治理工作不能仅仅靠政府“单打独斗”,群众也应参与进来,这样的社会治理才会既有温度又有效果。而吸引群众主动参与到社会治理工作中,我们可以挖掘当地民俗文化,积极开展相关主题活动,进而激发群众的乐趣,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正如烟台福山区,积极开展剪纸、书法、太极拳等民俗文化活动,吸引当地群众积极参与到社会治理工作中去。这样的社会治理模式不仅填补了社会治理工作中的不足,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同时也使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更强。因此,只有深入挖掘民俗文化,激发群众的乐趣,使群众主动参与到社会治理工作中去,才能更好的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千年而不衰。我们要立足丰厚的文化基础,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的治国理政智慧,结合时代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将“和”文化、“德”文化、民俗文化运用到社会治理的各环节、各领域,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妮妮,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96736.html

(2)
上一篇 2022-10-12
下一篇 2022-10-12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