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农业”发展好,土里也能生“黄金”

初冬时节,在保山市龙陵县的农村,听得最多的词儿是“精品农业”,感受最真切的是“土能生金”。

“精品农业”发展好,土里也能生“黄金”

“要干就得干精品,为啥?同样一亩地,收入一年顶得上老做法4年的收入。”正在地里收割贡菜的龙陵县镇北社区村民陈兰芬,快人快语地把一年的收入账算得门儿清:她家两个劳力耕种着3亩地,种了3亩烤烟,收了烤烟后又种了3亩贡菜,烤烟亩均产值4600余元,经初加工的贡菜亩均产值8000多元,每亩地年产值达1.26万元。而若按老传统每年种一季水稻一季麦(马铃薯),亩产值3000多元。

“精品农业”发展好,土里也能生“黄金”

2018年,镇北社区引进玉溪天丽食品有限公司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蔬菜产业,种植烟后萝卜、贡菜、雪里红200余亩,为种植户带来180多万元的收入;引进龙陵县绿库源蔬菜种植公司,向公司流转土地204亩,种植芦笋、紫菜、灯笼辣椒等精品蔬菜200余亩;引进龙陵县丰胜公司种植油菜200亩,亩均产值达2000余元;共吸纳60多名村民到基地务工,有了稳定的收入。

“精品农业”发展好,土里也能生“黄金”

“精品农业真是一举多得,合作社经济实力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每亩租赁的土地也有100元的收益,村民赚钱翻番了。”镇北社区总支书记赵华彩介绍,当地村民原来靠传统种植每亩年收入3000元上下,现在亩产值突破万元,还可以在种植基地打工,每人每月收入1500元至2100元不等。

“精品农业”发展好,土里也能生“黄金”

据了解,龙陵县在确保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变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土地向种养业大户转移,全县共流转土地8.01万亩,其中发展精品农业4万余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出34户,涉农专业合作社467个,实现了建制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全覆盖,基本形成“乡乡有园区(基地)、村村有产业、产业有龙头、农户有依靠”,龙头企业既经营车间又经营田间的现代精品农业格局。

龙山镇河头社区是远近闻名的“石斛村”,目前,全社区915户村民有800余户加工石斛枫斗。每户每年加工石斛枫斗收入6000元至2万元不一,石斛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0%左右,去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587元,顺利从贫困中出列。社区总支书记杨庆陆自豪地说,精品农业让河头从穷村变富村。河头已初步建成一个集石斛种植、产品初精加工、科技示范、观光游览于一体的现代精品石斛产业园。

“精品农业”发展好,土里也能生“黄金”

平达乡以“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大户带小户等发展模式,发展姬松茸(巴西菇)产业。全乡已建成种植大棚300多个,可使用种植面积15万平方米,年产鲜菇1200吨,实现产值1100万元,是闻名滇西的食用菌产业聚集地。经初加工的干姬松茸通过电商平台发货到广州、厦门的中介商手里,再由他们精包装后出口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姬松茸走出国门赚“洋钱”,成为农民增收新亮点。

“精品农业”发展好,土里也能生“黄金”

“过去日子过得紧巴巴,种植姬松茸让我发了家。”在平达乡平安社区大新寨的一间作坊里,一对夫妻正在水池里洗姬松茸,丈夫杨德昌介绍,“这几年姬松茸市场价格平稳,我和妻子经营着3个种植大棚和1个年加工鲜菇100多吨的作坊,每年有30多万元的收入。”杨德昌牵头成立了龙陵县德昌姬松茸专业合作社,构建起“专业合作社+联营户+农户”的经营模式,“抱团”闯市场。合作社种植户每年有几万、十几万元的收入,且常年吸纳100多名农村富余劳力加入到产业链上,拓宽了增收路子。

2018年,龙陵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629元,同比增长9.5%,精品农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

本文信息来源为 微信公众号“云南扶贫热线”

(1)
上一篇 2019-12-04 11:13:45
下一篇 2019-12-10 14:37:59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