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君:消除贫困根源 建设美丽乡村

贫困的根源是什么?这个问题,值得每一名扶贫工作者去认真思考。

2017年3月,红河州委组织部选派我到弥勒市东山镇安产行政村驻村扶贫,担任安产村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数月以来,扶贫工作队积极开展走访工作,调研村情民情,下情上达,协调解决群众困难。

了解村情民情,分析贫困村、贫困户致贫原因是驻村扶贫工作队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入户走访调研,贫困户信息比对,我们发现在同期纳入卡内的贫困户和已脱贫户中,有不少贫困户和已脱贫户人口、劳动力数量相同,耕地面积等生产生活条件亦相近,但家庭收入、生活状况却大相径庭,比如,2016年A户(已脱贫户)实际有4口人,2个小孩,2个普通劳动力,种植烤烟5亩,B户与A户同,A户2016年家庭年均纯收入达2952元以上,住房为砖混,家庭成员教育医疗有保障,B户2016年家庭年均纯收入未达2952元,住房为空心砖房,有一名适龄儿童辍学,家庭成员医疗有保障。通过村民了解A、B两户实际情况知悉,A户夫妻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烤烟栽培技术好,B户男主有酗酒恶习,较为懒惰,16年栽植的烤烟因栽培技术原因质量较差。为什么A、B两个家庭生产生活条件相近,却存在贫困户与脱贫户之差别,究其原因,在于B户脱贫内生动力不足,同时缺乏较好的生产技术,存在“精神贫困”问题。

我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至今最美好的回忆仍是农村生活时期。那时的村庄,有郁郁葱葱树木,干净整洁的道路,整齐划一农舍,还有一条清澈的河流流经村庄,河畔是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我想,美丽乡村也不过如此吧。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农村的自然环境和精神家园日益被经济发展的黑暗面侵蚀,人口流失、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环境污染等农村问题屡见不鲜,记忆中的美丽村庄已不复存在,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愈发严重。正当西方国家城市人口向乡村和中小城镇回流时,我们的乡村却成了回不去的故乡。我们没有培育美丽乡村的土壤吗?答案是否定的,“中国画里的乡村”安徽宏村,“天下第一村”华西村,都可谓美丽乡村,当前贫困村、贫困户缺乏的不是自然条件,不是政策扶持,缺乏的恰恰是精神文化,我们称之为“精神贫困”。

找到问题的根源,就要对症下药,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贫困村、贫困户的贫困根源在于“精神贫困”,我们解决“精神贫困”问题也需要在贫困对象的精神层面发力。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教育扶贫力度,让贫困户子女也能接受良好教育,最大限度实现教育平等,阻止“精神贫困”代际传递;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美丽乡村建设投入力度,彻底整治“脏、乱、差”问题,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力度,解决“一方水土不能养一方人”问题,促进“人的城镇化”。

托尔斯泰曾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们在扶贫实践中接触贫困,认识贫困,我们所理解的贫困概念也变得更加深刻、具体。自在安产驻村以来,走访了许多贫困群众,他们的快乐与痛苦,幸福与不幸都在我们心中铭记,同时也激励我们振奋精神,誓同安产百姓一道,为建设一个美丽安产而努力奋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李文君,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povertyrelief/567.html

(46)
上一篇 2017-07-11 21:17:48
下一篇 2017-07-13 21:46:32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4条)

  • 我也是农民的头像
    我也是农民 2017-07-14 21:36:18

    你说得对,精神贫困、自甘贫穷才是贫穷根本,也是最难扶持的贫困户。

  • Jasonlee138的头像
    Jasonlee138 2017-07-14 00:04:22

    “贫困的根源是不公平的社会制度”,这是另一种论断。坚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市场经济遵从丛林法则,具有掠夺性,“好的会更好,坏的会更坏”。我以为,制度是产生贫困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即使是无政府主义社会,仍然会有游戏规则。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它真的还不能起到“根源”的作用。

  • 和的头像
    2017-07-13 00:18:14

    所以说扶贫先扶志,它是项百年的工程。

  • 浩原的头像
    浩原 2017-07-12 23:13:17

    精神的贫困是最深刻,也是最可怕的。文中提到的阻止“精神贫困”代际传递非常关键。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